媒體露出

【經濟日報】成功大學 勇奪國家新創八獎項

經濟日報 張傑

 

第18屆國家新創獎日前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大會堂舉行頒獎典禮,成功大學共榮獲一座新創育成機構獎,四座臨床新創獎,三座學研新創獎,表現亮眼。

 

成功大學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有別於國內一般學研育成中心,主要特色是聚焦在生醫醫材領域,透過整合校內強大研發能量及臨床醫院資源,成為全國唯一以生醫創新產品、新創事業為目標的卓越特色中心,更積極整合產、官、學、研、醫跨界能量,打造台灣最強大的創新醫療器材平台。

 

成功大學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不僅是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執行中心南部據點,更以「南部生醫加速器營運」目標為策略主軸,協助學研醫護人員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導向可實際應用於臨床的創新醫材研發,將研發成果以新創公司形式產業化,在此次國家新創獎上,成大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更拿下新創育成獎殊榮。

 

第18屆國家新創獎,成功大學共囊獲1座新創育成機構獎,4座臨床新創獎,3座學研新創獎。

第18屆國家新創獎,成功大學共囊獲1座新創育成機構獎,4座臨床新創獎,3座學研新創獎。 成功大學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提供

 

所有醫療科技產業的最根本是臨床需求,前瞻醫材中心以針對未滿足臨床需求之醫材開發為出發點,結合學術研究開發關鍵核心技術,改變傳統教育體制下的學術研究觀念,積極與研究及教學單位互動,從培育優秀人才致力於研發與製造到技轉、新創等創造價值,並執行醫療科技轉譯研究、開發可上市且具高附加價值之創新醫材,再良性循環投入資源到人培與技術研發,扮演臺灣創新醫療器材發展推動的引擎。

 

成大前瞻醫材中心10年來,藉由教育部頂尖大學計畫及深耕計畫之特色領域中心,輔導並培育許多新創公司,目前總培訓團隊 67個,衍生新創公司 16家,輔導取證 33件,技轉授權 24件,成果斐然,也是該中心以創新育成機構名義,榮獲2021年國家新創獎的主因。

 

成大醫院蔡依珊醫師團隊。

成大醫院蔡依珊醫師團隊。 成功大學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提供

 

此外,成大醫院蔡依珊醫師團隊,則以 ”iXentric AI加值醫療資訊智慧化整合平台” 進行AI輔助標註功能,其主要以符合資安規範的方式,靈活運用醫院系統資料庫中的醫學影像與資料,以人工智慧提升診斷與研究的精準度與效率,輔助醫療產業,造福社會大眾,榮獲臨床新創獎。

 

該平台整合醫院各系統(PACS、RIS、HIS、LIS、NIS等)中各式醫學資料檔案(DICOM、XML等),使醫學影像搜尋更加便利,並透過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進行資料探索,迅速幫醫學研究者,依據自設條件搜尋醫學報告,提升效率,並提供專案管理功能,以利標註任務指派與進度控管。平台可從PACS自動產生影像組學特徵值(Radiomics),整合匯出已標註影像的DICOM、座標,提供不同的AI模組進行訓練,進一步透過AI平台提供全院PACS達到E輔助與E警示的目的。

 

而成大醫院護理部王維芳副主任團隊,則以 “磁吸式呼吸面罩固定裝置”,協助氧氣治療臨床應用,其設計為一款無帶式氧氣面罩,藉由磁釦式機構設計取代傳統彈性帶綁緊的固定方式,避免綁帶造成的壓(擦)傷、減輕面罩壓迫、並縮短照護時間,也獲國家新創獎評審好評,拿下臨床新創獎。

 

成大醫院護理部王維芳副主任團隊。

成大醫院護理部王維芳副主任團隊。 成功大學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提供

 

由於氧氣治療是臨床上非常普遍的治療,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氧氣面罩,是用彈性帶固定,由於在照護上,不希望氧氣面罩滑落或位移,因此護理人員會綁緊彈性帶,為了保護病人皮膚防止受壓,護理人員會使用紗布捲成圓筒狀,鋪墊在接觸面上,但紗布容易潮濕髒污,需時常更換,增加工作負荷及單位成本耗材,

 

而成大醫院林錫璋醫師所開發的胃腸道止血粉末及其輸送器材系統,包含了止血粉末 (Hemo-stop powder) 和輸送用導管及附件 (Delivery catheter),該系統係通過內視鏡管徑,將粉末準確地噴於出血點,根據粉末物理特性,快速吸收水分形成膠體,覆蓋並保護傷口,以達到止血成效,也獲得臨床新創獎肯定。

 

而成功大學林彥呈教授團隊的後疫情、新健康-零接觸經濟:智慧健促服務系統,使復健者能夠居家復健,專業人員能夠透過系統遠端,安排最適化的復健療程,拿下學研新創獎項。

 

該系統擁有三大目標『智慧化』、『遊戲化』、『客製化』,主要以人工智慧輔助專業人員評估療程,透過懷舊遊戲增加復健動機,並根據個案客製化專屬療程,本系統透過互動體感與懷舊遊戲,可喚起高齡者共鳴並增加復健動機。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