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露出

【遠見電子報】醫材研發工程師,趕上大健康產業榮景

培育未來人才〉成功大學醫工所

文 / 謝明彧    攝影 / 張智傑

2020-09-17

瀏覽數 24,150+

醫材研發工程師,趕上大健康產業榮景

成大醫工所結合醫學、電資、工程跨域資源,擁有成大醫院做應用場域,圖為結合醫學電子與資訊的VR頭盔。

 

「醫材在台灣不是新興產業,很多企業已是隱形冠軍,」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兼成大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副主任葉明龍說,國內醫材廠商正走在大轉型的路上,這也是醫材研發工程師變熱門的主因。

他表示,傳統醫材廠商多半是製造業出身,不管是專職代工,或者有自家商品,生產的多半是成熟的消耗性產品。

國內不少醫材廠商的技術都不是原創,多半只是「更新」,營運則專注在提升生產效率、產品輕量化,以成本節省,雖說是醫材生產商,但人才需求多以「電機」為主。

醫工專業多元,但絕非什麼都學

以往生科、醫工等學系,常被認為所學沒有市場,備受冷落;如今終於時來運轉。

這幾年,受到台灣與中國大健康產業興起的影響,由新創公司帶頭,開始投入醫材產品的研發與設計。加上原有台企在生產成本難以對抗中國對手下,紛紛轉型投入自主研發,企圖拉高毛利,原本缺乏舞台的醫工人才,開始有了發揮的機會。

這連帶使得市場行情也開始翻轉。「醫材研發」需要集結電機、電子、資訊、醫學、生科、統計、法律,屬於「超級跨領域人才」,人才難覓之下,一舉躍升104人力銀行「稀缺人才排行榜」前五名。

「醫工是以『醫學』為底,『工程』為用的一門科系,」葉明龍說,醫工專業在於,把「醫學技術」透過「電機工程」轉化為「電子產品」;「工程」是應用,但一定要有醫學專業當核心。

醫學領域分工精細,大至臟器、神經、大腦,小至局部的關節、牙齒、聽力,「學生必須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醫學領域鑽研,才能知道如何應用到產品設計上,」葉明龍說。

醫工應用範圍廣,還要接受材料、機械、生物等訓練,具有「海納百川」的特性,不同背景的學生都可以在此找到發揮之處。目前成大醫工所有1/3的學生,來自非工程領域,大學讀的是醫技、護理、物理治療、生物等科系。

「醫工領域看似寬廣,但不是什麼都學,而是工程+某一醫學專業,」葉明龍強調。

熟稔專業,還需掌握產品銷售與法規

醫工系所結合醫學與工程兩大專業,但要成為頂尖的醫材工程師,還必須要進一步學習商業面的銷售與法規。

成大醫工所畢業的鈦隼生物科技公司研發長王冠茹指出,醫療材料使用在人體身上,有些器材還要安裝在體內,以便進行生理機能的調節與監控,因此精準度、安全度、無毒性、生物相合性等要求,都比一般電子產品高上許多倍,各國法規更是嚴格監管。

王冠茹舉例,醫療器材的材質不能造成人體強烈排斥;一般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手機內部零件,萬一微微漏電並不會影響到消費者使用,但如果醫療器材漏電,就算只有少少幾伏特,也可能造成病人死亡,醫材設計絕不能有一點點失誤。

醫材產品上市前,必須經過動物實驗;目前台灣、美國、歐洲、中國、日本各地的管理認證單位與法令,不盡相同。

王冠茹指出,從產品設計、用材、到各階段實驗,如果未能掌握各國法規,一旦不符合規定或違規,幾千萬、上億的研發資金,瞬間都將放水流。

2015年創立的鈦隼,2018年研發出「腦部手術導航機器人」,結合腦神經、機器手臂及導航技術,並透過自行開發的軟體,能將病患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與機器視覺整合。2018年鈦隼與花蓮慈濟醫院完成全球首例腦部導航機器人手術,協助外科醫師精準地將腦室因感染而積水的患者,一次到位將腦室引流管植入。目前鈦隼的腦部導航手術機器人已取得多國專利,預計2023年取得歐盟、美國和衛福部上市許可,順利的話,將可切入精準醫療市場。

王冠茹的碩博士主要研究小鼠的腦部放電,加入鈦隼後,進一步學習材料、電子、電機等領域知識,才能帶領整個研發團隊。

她認為,國內醫工教育的醫學與工程專業強,但法規實務面比較弱,需要補強。而要成為高階醫材工程師,主動瞭解產業趨勢和積極學習各領域知識非常重要,因為學校知識不可能用一輩子,持續關注產業最新趨勢,補足能力缺口,才能不斷設計出造福人類的醫材產品。

│新聞來源│